封蓋30年 宜蘭重挖護城河

 

宜蘭「護城河」未被加蓋成馬路前的風貌。
圖/宜蘭縣史館提供

垂柳依傍、流繞九芎舊城的宜蘭護城河,在加蓋變馬路、不見天日30年後,今年將循原路線旁的公有地開挖,引水開渠、砌石,重現風華,從光復國小到中山公園,分成3段,總長380公尺,如懷胎生產般,施工10個月,今年底會完成。

 

 

光復國小校園邊的黃線右側即是要新開挖的護城河渠道。
記者羅建旺/攝影
宜蘭縣政府獲營建署補助,打造「城鄉風貌」,重現宜蘭護城河風華,因護城河原路線在30年前,均已加蓋成馬路,因此,受委託執行的「田中央工作群」的建築師團隊規劃在護城河沿線的公有地,開挖寬5.1公尺、深2公尺的渠道,成為市區的親水設施,因引護城河水,成為新護城河。

縣長林聰賢昨天會勘,工作群團隊抽出護城河水檢視,水質尚稱清澈,且無明顯異味,團隊說,如果再經過生態工法淨化,水質會更好,新護城河以光復國小為起點,經宜蘭市新月廣場前的204廠停車場、到中山公園,總共分成3段,長約380公尺,預計今年12月底完成渠道主體工程,接著重現護城河風華,包括植栽水垂柳、九芎等。

林聰賢認為,護城河不應只是重現而已,而要賦予新的功能、文化與生活內涵,如親水與水域的休憩活動等,同時邀請社區、鄰里共同認養、維護與營造。

依宜蘭縣史館資料,清朝嘉慶17年(1812年),宜蘭設廳被選為噶瑪蘭廳治要地,翌年建造直徑約540公尺的圓形「九芎城」,有城牆、護城河,城內設官衙、寺廟、市街等,舊城由台灣知府與噶瑪蘭通判楊廷理建造,繼任通判翟淦完成。

舊城外有護城河,水源取自員山,由目前宜蘭市泰山路的泰山口圳沿舊城的東側、南側流繞,日治時代,實施「市區改正」政策,拆除城牆,護城河少了防禦功能,但仍是重要灌溉渠道,兩岸垂柳,景色迷人,日治時代,為方便交通,先加蓋一半,民國67年到72年間,分期全部加蓋變馬路。

文史工作者莊文生說,護城河水清澈,「那是宜蘭人的共同回憶。」


 

【2012/03/04 聯合報】http://udn.com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c200602day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